English site 「上主滿有仁慈,不會長久拒絕我們。他雖然使我們憂愁,但對我們的愛堅定不移。」(耶利米哀歌3章31-32節)  願上主與台灣所有風災受難的人同在,保守台灣的土地和人民。
 
中心組織
重建計劃
救援行動
救援重建站
國外來函
剪報
捐款徵信
相簿影音

 救援行動最新消息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90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2010/5/4
社論:趁人之危的阿里山後殖民
作者/潘定澤

八八水災過後,阿里山鄉鄒族人無不期待政府堅守兼顧環境安全與尊重民意的原則與承諾,為鄒族人重建符合文化保存與尊重原住民生活主體的棲息之地。然而,隨著重建建案開始被逐項取消,鄒族人才發現又被國家機器擺了一道。嘉義縣政府在完全未盡告知之責任與義務的情況下,擅自決定將近千名鄒族人趕到地勢較低的「國際級觀光鄒族新村」,文化後殖民,現在進行式。

在商業官僚與技術官僚的觀念中,「原住民文化」的內涵就是消費,就是金錢,除此之外別無意義,原住民就該無時無刻穿著花花綠綠的傳統服飾,彩衣娛親般的「孝敬」熙熙攘攘的遊客與陸客,像玩偶般供人拍照,他們的真實生活也只能住在水泥所砌成卻又漆成木造樣式的芭比娃娃小屋,他們的家就是展覽屋,廳堂任由遊客進入參觀,毫無隱私可言。他們被迫向平地的工廠購買貌似原住民文化的飾品,以極低的利潤向遊客兜售,而那些飾品也往往是由不了解原住民文化的工廠所產製,牛頭鑲上馬嘴般的東拼西湊,幾乎喪失文化的指標意義。

原住民不再是決定「何謂原住民文化」的主角,產製與定義原住民文化的中心從山上轉移到平地,從俗民轉移到官僚,原住民而成為末端被動的販售者,甚至成為被販賣的商品本身,成為觀光動物園中供我們賞玩動物。這是官僚眼中的原住民樣貌,由非原住民所定義的原住民樣貌,不斷的複製「我覺得原住民就是什麼,什麼樣子才叫做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與既定期待,這是這座島上的後殖民、漢人中心主義,在風災後進行趁人之危的文化收編。

如果我們對以下敘述感到不悅以及感冒:女人就是要做家事才叫女人、男人就是要有跑車才叫男人、七年級生不像草莓族就不叫七年級生…閩南人就是要如何、外省後代就是要如何、客家人就是要如何、新住民後代就是要如何。如果我們對這些敘述反感,甚至反動,又如何能說「原住民就是要穿得花花綠綠從事文化觀光」?更何況那些所謂的「文化」根本是由一群非原住民所壓模出來的,早已與他們的真實文化脫節。

「原住民」成唯一種原罪,他們的真實生活被抹除,代換成圍繞商業觀光與金錢的各種符碼,政府越俎代庖的為原住民產製那些符碼,我們消費那些符碼,排擠掉無法被消費的諸多原住民文化,開始有越來越多不易被消費的重要原住民文化失傳,大家卻天真的以為這樣對原住民最好。他們的隱私沒有被尊重,因為政府不認為原住民懂得隱私,他們沒有自己家園的所有權,因為政府不認為他們知道什麼是所有權,他們在溝通協商的民主藍圖中缺席,因為政府不認為他們了解民主,甚至僅認為他們是次級公民。公權力的歧視是民主多元社會中的重大違規,我們應該不至於需要如同美國一般打一場內戰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吧?

原住民當然可以從事觀光事業,但應是自行決定的結果,而非政府片面施壓,何謂原住民文化也應是由原住民定義,原住民才是決定何謂原住民文化的「當然主體」,怎麼會是政府官僚?政府片面取消樂野村湖底、山美村,粗暴的剝奪了阿里山鄒族受災者重建的既有選項,只留下不適合居住的「國際級觀光鄒族新村」唯一選擇,形同沒得選擇,近千位鄒族人的生活風貌在災後將要被迫進行改造,他們的呼喊不被聽見,他們的主權不被尊重,我們正在把我們自己的觀點殖入原住民文化。這不是重建,這是殖民,我以為台灣是個民主多元反威權的國家?!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班學生)


資料提供單位:重建關懷中心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Copyright © 2009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